文豪1978 第729节

  于华仔心中畅想过小说改编的版权费,但20方港元这个数字还是远超他的预想,以至于让他发出了一声惊呼。
  章艺谋自然知道这个数字对于内地作家来说是一笔大数字,他接着说道:「另外你要是担任编剧,还有10万港元稿费。」
  那就是30万港元,换算成人民币的话是多少?
  好像是22万左右!
  于华被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的有些眩晕。
  别管是参加工作,还是从事写作以来,他还从来没有赚过这么多的钱,细数他这些年赚的钱,恐怕连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都没有。
  「还有——」章艺谋的话没停。
  还有?
  于华已经傻了,拍电影这么赚钱吗?怪不得巩俐能买这么大的别墅!
  「还有电影上映之后,你和芦苇作为编剧也会有一些分红。」
  于华好奇的问了一嘴,「分红能有多少?」
  「这个可说不好,得看电影的收益。」章艺谋想了想举了个例子,「芦苇上部电影到目前为止拿了超过200万港元。」
  200万港元!
  于华倒吸了口凉气,这个数字已经完全超过了他的认知,于华想不明百写个剧本而已,怎么能赚到这么多钱。
  章艺谋只好耐心的给他解释了林氏影业对于编剧的厚待,又说道:
  「《霸王别姬》拿的可是戛纳金棕榈,光是在内地和香江的票房加在一起就有8200万港元。
  而且在欧洲、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受欢迎,海外发行权已经卖出了四十几个国家,带给林氏影业的收益超过了1亿港元。
  过两个月要是能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,这个收入翻个倍也不是不可能。」
  说完他又特意强调一句,「其实如果芦苇要是我们公司的编剧的话,他的分红还能再高0.5%。」
  于华陷入了失语状态,他现在已经没有脑筋去算0.5%的分红是多少钱了。
  于华忽然想到,章艺谋把《霸王别姬》吹的天花乱坠,他自己的《秋菊打官司》不是一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吗?
  一个编剧都赚这么多钱,那导演得赚多少钱?
  「那你——」
  于华的问题还没问出口,章艺谋就打断了他,「咱们不谈这个,不谈这个!」
  那模样像极了精打细算的地主老财,于华不禁哑然失笑。
  接着他忍不住憧憬了一下,要是《活着》改编之后也能得个欧洲三大的金奖,那他岂不是也能赚上百万元?
  他想起了今天白天时候李拓提到的庄重文文学奖,这么一对比,感觉10万元好像也算不得什么了。
  于华心里突然生出了一股冲动,要不他也去林氏影业当个编剧得了!
  随即,他立刻又冷静了下来。
  写小说才是他的立身之本,只要继续写出像《活着》这样的好作品来,还怕没有改编赚大钱的机会吗?
  想到这里,于华内心的创作欲望猛然炙热起来,他的创作热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涨过!
  小六部口胡同,于华被章艺谋拐跑了,李拓、陈健功和祝伟囱窗看过了小说手稿,给出了极高的评价。
  他们听林朝阳讲的时候,只觉得整个故事险象环生、跌岩起伏,但当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眼前时,感受比听故事时更加丰厚了。
  按照林朝阳的规划,这部小说还有不到两方字就要结束了,情节已经完成大半,阅读下来让人有种酣畅淋漓之感。
  小说最后的情节停在了猎人安布伦失去了他的最后一只猎犬托罗坎,独自面对大兴安岭的冰天雪地和未知的危险。
  尽管已经提前知道了故事的解决,但几人心中还是不由得为之紧张担忧、牵肠挂肚。
  「朝阳,就差这么点内容,你倒是赶紧写啊!」
  看完了全部的手稿,李拓开始催更。
  「大过年的,生产队的驴都得歇一歇。」
  林朝阳话糙理不糙,堵住了几人的嘴。
  「那你计划多长时间写完?」
  「快了吧,等出了十五就写,有半个月怎么着也能写完了。」
  听着林朝阳的话,李拓有些不满,才两万字就要半个月。
  「朝阳,你现在可没有以前快了!」
  人到中年,对某些字眼很敏感。
  林朝阳挖苦道:「我这地长庄稼慢是慢了点,但也比那些绝收了的地强!」
  陈健功和祝伟随声附和道:「就是、就是,你还有脸嫌弃人家慢,朝阳再慢也比你快啊!」
  李拓被几人挤兑的脸色难堪,这几人真是打人专打脸。
  不过林朝阳也不太好受,他咂么着陈健功和祝伟的话,越咂么越不对味。
  说说笑笑之间夜已深,大家谈性不减,
  李拓又问起林朝阳这部小说有没有发表的打算,林朝阳玩笑着问道:「怎么?不在其位了,你还要谋其政?」
  89年作家浩再接替林津岚担任《燕京文学》主编,浩再是农民出身的作家,
  对农村题材和农村作家有很深的感情。
  他主政《燕京文学》这两年,大量关注并集中推出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,作者多是农村基层作家。
  这些作家非常熟悉当下的农村生活,但从事文学创作,光有现实生活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,这些作品在艺术和思想深度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欠缺。
  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前年下半年,《燕京文学》以头条位置发表了燕京平谷区农村作家陈少谦的小小说25篇。
  在很多人看来,这些作品按照《燕京文学》的选稿要求,属于勉强达标,却被浩再这样大张旗鼓的推出,除了让人意外,更引起了文学界的非议。
  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,让李拓对浩再的不满达到了极限,选择了离开《燕京文学》。
  「《燕京文学》现在可不行了,别说体量合不合适,影响力也差了一大截。」
  李拓走后,一些作家因为不满浩再在《燕京文学》的风格,联合起来拒绝为《燕京文学》供稿,使得《燕京文学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。
  《燕京文学》本来就属于二线文学杂志,现在影响力更是大不如前,李拓就算是对《燕京文学》再有感情,也不可能着林朝阳跑到那里去发表小说。
  李拓神色间满是嘘,他对《燕京文学》还是很有感情的,现在杂志变成这样他也感到惋惜。
  午夜钟声敲响,林朝阳打起了哈欠,打算去睡觉。
  李拓几人也不打算走了,就留宿在西院,秉烛夜谈。
  翌日一早,林朝阳正刷着牙,就见他们几人哈欠连天,萎靡不振,跟霜打的茄子一般。
  他毫不留情的嘲笑了几人一番,陈健功挪偷道:「五十步笑百步!」
  吃过早饭,李拓几人各自离去,临走不忘叮嘱林朝阳抓紧时间写书,顿时把林朝阳的好心情破坏的一干二净。
  初八之后,两个孩子就要上学了,陶玉书姐妹俩也得回香江去处理公司事务。
  林朝阳还没过够悠闲的在京生活,他以静心写书为由,打算再在燕京多待一阵子。
  对林朝阳的创作,陶玉书从来都是全力以赴的支持,痛快的答应了下来。
  老婆孩子走了之后,家里剩下林朝阳和两个保镖小孙、小朱。
  家里从过年的吵吵闹闹一下子冷清下来,对林朝阳来说没什么不适应的,反倒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。
  元宵节这天,林朝阳张罗着做顿好的,跟张桂芹忙里忙外。
  林二春站在院当中一手掐着腰,一手举着大哥大,到处喂喂喂!
  「这破玩意,花了2万多,还不如公用电话好用!」
  「移动」电话打完,林二春进了屋,有些气恼的说。
  「移动电话,就得移动着打!」
  这句俏皮嗑虽是玩笑,可也是现实。
  「移动电话敢情是这么来的?这东西可太不值了!」
  林二春想起他那两万八就心疼,冲动了,冲动了。
  「矣,您老不能光看打电话这一件事。您想想,您出门腰里别着这东西,吸引了多少眼球?出去跟人谈事情,谁不高看一眼?」
  林二春想想觉得林朝阳的话有几分道理。
  他又看了看厨房里的菜色,总感觉差点什么,「包个饺子吧!」
  听到这话,负责切堆儿的保镖小孙浑身一抖。
  「林大爷,今天元宵节,就别吃饺子了吧?」
  年夜饭包的饺子,年后连吃了好几天,已经给他吃出阴影了。
  「你这孩子,才过了几天好日子?饺子都吃腻了?」
  「爸,小孙和小朱是广东人。」林朝阳提醒道。
  「广东人怎么了?广东人也得吃饺子啊!」
  在林二春的逻辑里,过节别说广东人,阿尔巴尼亚人来了也得吃饺子。
  「去!和面去!」
  一代兵王,退伍归来,只能与菜刀、面盆为伍,令人晞嘘。
  忙到中午12点,终于可以吃饭了。
  「小孙,多吃点!」
  林朝阳给小孙夹了一碗饺子,又将目标放在了小朱身上,「都吃,多吃点!」
  他劝着别人吃,自己碗里却一个饺子都没盛。
  饭吃到一半,林二春接到电话,火急火燎的出了门,说是今天有个大客户要谈。
  小孙、小朱都松了口气,勉强把碗里的饺子吃完,张桂芹端着两碗圆宵放到他们面前。
  「元宵节哪能不吃圆宵啊!尝尝,这可是青丝玫瑰馅儿的!」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